Temu再訴Shein,跨境電商開啟無限戰爭
來源/雷達財經
撰文/李亦輝
出海最兇猛的兩個玩家,Temu和Shein之間再掀訴訟大戰。
12月14日,有消息稱,中國跨境電商平臺Temu(特木)在美國起訴快時尚競爭對手Shein(希音),稱其針對Temu的反競爭行為“愈演愈烈”。
Temu和Shein在美國市場打的不可開交,從商場到法庭,此前就曾相互起訴,但后來撤銷了訴訟。
這次戰火重燃,接近Temu的人士稱,“他們(Shein)的行為太夸張了;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起訴他們。”訴訟文件稱,Shein針對Temu提交了數萬份版權刪除通知,強迫時裝供應商簽訂獨家協議,并威脅甚至拘留 Temu商人。
Shein則稱,Temu不但一直大規模抄襲其自有品牌產品、持續進行不正當競爭,還“顛倒黑白、賊喊捉賊”。
雙方各執一詞,誰是誰非只能交給法院去判斷。激烈角逐背后,這兩家來自中國的電商在美國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其均高度依賴于中國本土的制造商,因此供應商成為了兩者之間競爭的關鍵。
作為跨境電商領域嶄露頭角的兩大巨頭,眼下Temu和Shein面臨著不同的境遇。其中,Temu助力母公司在市值上反超了阿里,Shein則在Temu進入美國市場后估值下降了300多億美元。
前不久,Shein才剛剛向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提交了IPO申請。在此關鍵時期,Temu發起訴訟,或對Shein上市造成沖擊。
01
重新啟動法律大戰
兩大出海巨頭,從商戰一路打到了法律大戰。
據市場消息,12月14日,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臺Temu,正式向美國哥倫比亞特區法院再次提起訴訟,指控快時尚平臺Shein針對平臺的反競爭行為。
據悉,總部位于波士頓、以Temu名義運營的WhaleCo公司,在給法院提交的一份長達 100 頁的訴訟文件中,披露了與Shein日益升級的競爭中的一些細節。
Shein被指控強迫數千家供應商簽署版權刪除合同;通過“黑手黨式”的獨家交易協議,阻止并恐嚇供應商接觸Temu。比如,有供應商被叫到Shein位于廣州的辦公室,拘留并恐嚇長達數小時,強制收繳其電子設備,被迫提供與Temu相關的賬號密碼和交易記錄等商業信息。
起訴書指控Shein濫用知識產權法,向版權注冊機構虛假陳述,在美國發起了數以萬計的沒有真實版權支撐的虛假惡意投訴。僅Shein一家的投訴量,即為全世界所有品牌在所有地區的投訴總和的1.7倍。
此外,Shein還被指控挖走了Temu的關鍵營銷和廣告人員,這些人可以接觸到Temu的機密信息和專有技術,并在Shein進行復制。Temu要求法院“制止Shein對美國法律體系的欺騙性濫用和反競爭行為。”
Temu的一名代表稱,這一最新訴訟是由于Shein不斷升級的反競爭行為。“他們的行為太夸張了,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起訴他們。”
Shein這邊也回應稱,Temu不但一直大規模抄襲Shein自有品牌產品、持續進行不正當競爭,還顛倒黑白、賊喊捉賊,企圖用惡意訴訟進行報復與抹黑,Shein絕不會對這種卑劣行為妥協,將會積極應訴、堅決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此前,兩家公司曾相互起訴,但后來撤銷訴訟。回溯發現,2022年12月,Shein稱Temu故意冒充和模仿公司品牌賬號,并誘導網紅對Shein產品進行貶低。
今年3月份起,Shein先后在美國和英國等多地法院對Temu提起訴訟,指控Temu盜用Shein網站的商品照片造成不正當競爭,要求其支付高額賠償金。
隨后,Temu展開反訴。今年7月14日,Temu就曾在美國波士頓聯邦法院提起新訴訟,指控快時尚競爭對手Shein違反美國反壟斷法,“濫用市場支配力量,強迫服裝廠商與之簽訂獨家協議,鎖定供應鏈,阻止他們與Temu合作”。
然而,雙方又在今年10月撤回對彼此的訴訟。具有Shein商標并實際負責運營的Roadget Business撤銷了對Temu母公司PDD Holdings的訴訟;同時,Temu方也已自愿撤回針對Shein的法律訴訟。
分析人士指出,此前法律層面和解,但雙方的斗爭并沒有結束。這次Temu再次起訴希音,標志著這兩家電商間法律戰的進一步升級。
02
背后是供應商的爭奪
在不少人看來,Temu與Shein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供應商又是雙方爭奪的關鍵點這一。
在商業模式上,Temu是全托管模式,供貨方只需把商品提供給平臺,后續平臺將幫商家完成營銷運營、物流倉儲、售后服務等后續環節。同時,定價權,備貨和貨品品質亦是由平臺決定。
但是這種模式下,商家在享受到平臺流量、迅速起量的情況下,也面臨著價格被壓低的現實情況。
據悉,Temu上的定價,要比與拼多多、1688上的同款價格更低;同時,引入競價機制,鼓勵商家互相競爭,從而讓商品價格越卷越低。
這一模式下,也讓一些從1688進貨,在Temu售賣賺差價的賣家,很難有生存空間;而那些擁有生產工廠的供應商,則能夠在Temu平臺上賺錢。因此,Temu十分重視這類反應快速、能夠提供極致性價比的中小型供應商。
相比之下,Shein通過“小單快返”模式和柔性供應鏈建設,與大量中國服裝工廠合作,幫助其實現生產提速和成本壓縮,也實現了Shein以產品低價和快時尚屬性在海外市場的迅速擴張。
此外,Shein是自有品牌為主,在實時分析跟蹤時尚趨勢的前提下,針對所有SKU先從非常小的訂單開始,然后利用實際市場需求來預測銷售和控制生產數量。
雖然模式有差異,但兩者都屬于升級版的超快時尚模式,特點是更多的SKU、更頻繁的推出新款、價格更低、在線銷售和直面消費者。
在超快時尚模式下,超快時尚制造商資源非常重要,他們創造大量新產品和款式,必須自己充當設計師,創造自己的風格,精通電商,并必須在微薄的利潤下完成這一切。
而平臺所做的,是綁定更多的供應商,甚至采用“獨家經銷”等方式。
今年7月份的起訴中Temu稱,截至5月,“Shein已要求在Shein平臺上供應或銷售的所有約8338家制造商簽署獨家經銷協議,這阻止了這些制造商在Temu平臺上提供產品或向Temu平臺上的賣家提供產品”。
Temu表示,為Shein供貨的這8000多家制造商,占有能力供應超快時尚的商家總數的70%-80%。
Temu聲稱,Shein至少采取了四種遏制競爭的策略,包括對與Temu合作的供應商處以罰款,以及強迫供應商簽署“忠誠協議”等。
然而,這場法律斗爭中,Temu并沒有必贏的把握。長江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陳歆磊等學者認為,如果產品的設計、深耕市場積累的海量數據帶來的消費者偏好分析預測、平臺的產品推薦與流量推送等屬于平臺的自有財產,那么為了鼓勵服務的供給,解決搭便車問題,平臺采取的某些渠道控制措施,可能被視為具備正當理由。
知識產權律師游云庭也分析稱,Temu在美國起訴Shein的案件如果在中國法院審理,拼多多Temu要勝訴的難度也不小。市場份額高和有市場支配力是兩回事,服裝電商市場的競爭一直非常激烈,哪怕一家公司有先發優勢也很難持久,本案的相關市場哪怕定為Shein有75%市場份額的超快時尚市場,法院也不會輕易認定Shein有市場支配力。而沒有支配力,則濫用行為也就不適用《反壟斷法》了。
03
各自都面臨著挑戰
起家于中國的Shein和Temu,不約而同都選擇美國作為自己的主陣地,并在這里大打出手。
公開資料顯示,Shein的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的南京點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早期經營跨境婚紗電商;2012年以后轉型跨境女裝,2015年正式更名為Shein并在兩年后進入美國市場。
在國內,Shein顯得異常低調、神秘,其創始人許仰天鮮少接受媒體采訪,但不妨礙其躍升為跨境電商界的新興巨頭。
2022年4月,Shein進行F輪融資,估值已達1000億美元。業績方面,2022年Shein營收227億美元,凈利潤為7億美元。
然而一年后,在今年5月份的最新一輪融資中,Shein以660億美元的估值籌集了新資金。
就在數周前,有報道稱Shein秘密申請IPO,目標估值為800 - 90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都低于該公司在2022年的1000億美元估值。
在外界看來,Shein估值縮水,與Temu給的競爭壓力不無關系。Temu由拼多多創立于2022年7月,應用程序于兩月之后發布,發布當月即成為蘋果美區App Store下載量榜首,不久又成為Google Play免費應用第一名。
下載量的暴增,也帶來了交易額的同步增長,并實現了對Shein的反超。根據彭博Second Measure的數據,Temu在美國的銷售額在今年5月首次超過了專注于快時尚的Shein,超出幅度約20%。數據顯示,自5月份以來,Temu的領先優勢每個月都在擴大,9月在美銷售額已是Shein的兩倍多。
一些分析師認為,Temu的極致性價比和全品類給自身帶來了優勢。歐睿國際的Fatima Linares表示,產品種類繁多,“可以說是推動Temu領先于Shein的最重要因素”。
另外,Temu用來打破Shein低價壁壘的,是更低的價格。據悉,Temu在登陸美國市場后上架了很多Shein同款商品,且價格更低,部分單品甚至價格低至30%。
目前,Temu被視作拼多多的第二增長曲線,拼多多方面此前曾表示當前階段并不關注Temu的單獨財務指標。
但是Temu也面臨一些挑戰,激進的定價策略正在蠶食其利潤。研究機構Sanford C. Bernstein估計,盡管今年全球銷售額達到130億美元,但Temu今年可能會出現36.5億美元的經營虧損,這是其1月份預測的兩倍。
這也意味著,即便Temu“不受財務指標驅動”,隨著規模的快速擴張,拼多多也要考慮燒更多錢的問題。
而對于Shein來說,身負上市壓力的同時,還要和Temu“貼身肉搏”。考慮到對手身后站著的是堪稱“卷王”的拼多多,Shein這次算是遇上了勁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