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青島萬象城,把青島商業的關鍵問題都暴露了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吳明毅
圖片/作者供圖
一、為何青島萬象城系列會引發如此巨大關注與熱議?
回顧我12年專欄寫作經歷及所見過的各類業內文章,項目解構類大多流量平平,不僅因為此類相對專業、細碎,且又過于具體,更何況對象還是非一線城市的非新開項目了。但回看青島萬象城系列,不僅閱讀量及轉評贊全面大爆,且不止一篇、整個系列篇篇如此,這也確實算是我所見過的首次。
所以問題來了:為何如此?為何會持續引發如此大規模關注與討論?反映出了什么?個人看來主要有三:
1、青島萬象城本身自帶流量
作為曾經全國最大的萬象城,加之又是首批及規模最大的REITs項目,青島萬象城確實自帶流量。
2、行業空白與“稀缺”
這值得多說幾句:客觀而論,當下絕大多數軟文都屬“自娛自樂與自欺欺人”,無論是純項目推介類、亦或是披著專業解讀外衣而行項目推介之實者。因為無論包裝得多么客觀、專業,但只要打眼一看即可發現其立場及目的,故也就能推知其要說什么及怎么說了——這個項目-好、很好、非常好且將越來越好……但受眾傻嗎?更何況那些專業受眾了。
所以你有空可做個調研:隨機找出某專業大號近幾年推介項目實地看一下,看看是真如其所推“潛力無限”還是恰好相反。而這就為我這類相對獨立、客觀且有點專業的觀察與記錄者制造了“契機”。
3、客觀聲音之于青島更加“稀缺”
若以城市商業全國聲量而論,似乎青島除我之外極少“有聲”,這與山東人低調、內斂的性格關系密切,但其實更反映出青島及其各行各業一大突出共性特點:求穩,因求穩而低調、內斂,如此則不會引人注目,不引人注目不就能更加穩定了嗎?但穩定對應著什么?少變或不變,可少變或不變則意味著保守、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這只要看看咱國家近代史即可一目了然。而由于這種低調、求穩的集體性格與訴求,各界聲音則會愈發趨于“和諧”——你好、我好、大家好,而這又使得一些客觀聲音因稀缺而更易引發關注了。
所以,正是城市整體與行業局部的“普遍和諧求穩”促使此系列篇篇皆爆,可見不是沒有問題,而是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不同聲音被壓抑了。但更重要的是:相關方究竟知不知道外界的這些看法呢?當突然聽到如此多逆耳之言時,又會怎么想?怎么看?是認為確實如此,還是相關方有意為之、潑臟水、使壞呢?
個人看來:前者“很難知道外界真實看法”、后者則會傾向于“有意為之、故意使壞”,邏輯鏈條也很簡單——因為“前者”,所以“后者”。就像“謊言聽久了說謊者自己也信了”一般,當聽到的皆是“恭維”之時,漸漸就會習慣成自然,繼而不同的聲音愈發刺耳,漸漸就會不自覺質疑并抵觸不同之聲,這是人的天性,即便再理性者,也難逃此網。
所以也請各位(尤其高層)靜心自問:你現在能聽到多少“不同聲音”?當你聽到不同聲音時內心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但可能只有一種聲音嗎?世間真有完美之物存在嗎?
所以,對于任何組織及個體而言,極可怕的在于“不同聲音”的消失,因為不存在完美,故而不同聲音的消失必是人為,而人為壓制不同聲音只會掩蓋問題、不會消滅問題,結果最終小問題量變為大問題、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翻看歷史及已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各行各業巨頭史,有多少是例外?
再對比一下近期胖東來對食品衛生相關事件的處理,這些問題的暴露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究竟是好是壞?可之于青島業界的問題則在于:為何都不說或很少有人說?我想如果這層不突破,無論城市、還是行業,永遠難脫離“二線”之流。
二、不止“腳踏實地”、更要“仰望星空”
曾因一機緣有機會與一資深前輩徹夜長談,該前輩的一言讓我印象深刻,他說道:“10萬方以上的城市級商業是有教育消費者的資格與義務的。”當時行業尚處百貨末期,故10萬方已屬超大體量,后來進入到mall時代則對此言的認識更為深刻,概之為:腳踏實地與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對應的是生存,即要深刻洞察與匹配定位客群需求與喜好,不可貪功冒進、好大喜功;“仰望星空”則是要有前瞻性與大膽探索意識。恰如喬布斯說過:“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而縱觀當下行業,尤其是青島乃至北方各城市商業,幾乎全聚焦于“腳踏實地”,而對“仰望星空”嗤之以鼻。為何稱之為“嗤之以鼻”?因為各項目所謂的“仰望星空”大多是“腳踏實地”的延伸或被迫為之:如有的部分區域成為“冷區”、各種常規嘗試盡皆無效后,不得不劍走偏鋒破局;再如來自上層的倒逼,比如上層提出某某戰略、探索,得表現姿態、積極響應。
可如此初衷及心態又能拿出怎樣結果?答案是:浮于表面、華而不實且不可持續。而這在青島萬象城身上似乎較為顯著:平心而論,在它初入青島時著實帶來了諸多創新,比如坐在樓體上的巨大索尼克雕塑、世嘉樂園、大型室內冰場、海洋球策展活動……可反觀當下,青島萬象城除了體量、區位之外,與本地其他商業項目有什么“質”方面的差異嗎?于我而言真沒想到什么,且似乎越發同質化,即便有一些將之可納為創新的舉動,也不過是零敲碎打、淺嘗輒止,完全談不上引領、更何談形成“氣候”了。
為何如此?亦或是總部對業績要求太高、太嚴、亦或是項目過于求穩,總之當下的青島萬象城似乎愈發專注于“腳踏實地”。可試問:當下除了一些“首店”引入外,青島萬象城還有什么關于“新”的引領性舉動嗎?可除了極小部分品牌外,又有幾個“首店”真有不凡意義與號召力呢?更何況對如青島萬象城這般體量的城市級項目了。
所以之于城市級項目而言,需要的不只是“局部的、隨機的、碎片式的添磚加瓦”,而是“戰略的、定向的、系統性的前瞻探索”,這就需要一些探索精神與魄力了,因為“創新與探索”對應著“挑戰(高風險)”,而挑戰(高風險)則意味著“不穩”(成功率與對應業績回饋),因此之于總部層面是否能夠予以支持與包容?之于項目層面是否敢于挑戰并走出舒適區?而這實質才是一眾城市級項目能否真正經受時間洗禮而保持“基業長青”的核心關鍵。
由此再回看青島萬象城過往的一些“系統性探索”則不難發現——似乎皆是被現實倒逼的被迫前行:比如較具代表性的N次方公園與W時區,不過是出于對原引入百貨區域失敗的補救之舉,可即便是這些所謂創新探索,除了在軟硬裝方面較具特色外,再無特別引領之處。而這又反映出了什么?其核心還是“求穩”,無論是總部還是項目,皆可對鏡自照。
求穩有錯嗎?看似沒錯,但之于城市級項目而言,卻亦或存在戰略性影響,因為“穩”代表著不變與少變,而對于以“變化才是唯一的不變”為鐵律的商業而言,這不正是最大問題嗎?試問:有幾個長盛不衰的項目不是源于“常變常新”?哪個盛極而衰的項目不是因為“保守落后”?因此我才做出如下預判:
在本地商業相對穩定于現狀的階段,當下趨勢的青島萬象城依舊能延續慣性而相對平穩發展,而若本地商業出現較具創新引領意識與能力的新玩家殺入,那么對于青萬的沖擊或是重大的。這與我此系列劣文能夠收獲如此關注與影響大體同理。細想一下,青島商業似乎已穩了9年之久,會出現什么變數嗎?不一定,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不可能一直這般穩下去。
綜上,青島商業解構之青島萬象城系列正式收官。最后再做四點總結說明:
1、凡事一體兩面,總有正反雙方,故不可因一方的壓倒性優勢就忽視另一方的存在,更不可因另一方的異軍突起就否定了前者的成績。當下青島萬象城現狀足以說明它過往定位、選擇與運營等各方面的正確,我所談的主要是其未來,這也是源于其現實的相對難以挑剔。
2、正因為我所論的是未來發展方向,故對此類觀點的爭論實則意義不大,因為未來沒來,又怎么去判別誰對誰錯呢?所以核心在于表達自己觀點,時間總會給出答案。
3、我專欄寫作至今于“誠與真”二字自問問心無愧,你可批評指正我專業上的膚淺,但如果進一步發散聯想,我只能以蘇軾與佛印的那則有趣軼事作答:佛印看蘇軾是佛,蘇軾看佛印是狗屎;佛眼中皆是佛,……眼中皆是……
4、由衷希望青島商業能在全國平臺發出更多不同聲音,所以若有不同觀點大可發文來“PK”。
寫在最后
隨著本期結束,青島萬象城解構系列將正式收官。為何如此“匆匆”?或許諸多讀者見到“收官”二字會不由產生相同疑問,畢竟該系列受關注度與影響頗大,延續下去收獲更多成果是大概率事件。但于我而言,恰是這些優勢與潛力促使我更加堅定的盡快將之收尾,原因概之為二字——初心。
人做事皆有所求,比如寫作,有人求名、有人求利、有人求流量,而寫作此專欄之于我則主要為了三點:
1、專業記錄
2、寫作及系統思維能力的塑造與深化
3、“意義”
前兩點不必多言,客觀而論,商業并不復雜,“有心”足矣,但個人認為:要成為一名拔尖的商業人則需要具備系統性的觀察、思考與行動能力,且由于長時間置身于某個單一項目之中,縱然所在項目體量達數十萬方之巨,但仍屬一個局部空間,久而久之就不自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思維逐漸保守、僵化。因此業界將項目比喻為“盒子”極為形象,恰如一個大盒子把人罩了起來。所以寫作于我則屬一種有效且效果多維的破局方式,因為這需要靜心梳理與凝練,在梳理與凝練的過程中,作者不得不“跳出來”縱觀俯瞰,加之還能引來諸多全國同仁的探討交流,效果自然更上一層樓。
“意義”則主要在于“利他”,即為行業、城市、同行做點什么。這確實不是在唱高調,回顧過往發現:利己雖能帶來愉悅,但卻不持久,且一旦未能得償所愿則很快喪失動力;而利他則不同,它能提供一種更為持久的源動力,使人能真正撲下身子、持之以恒。
正是因此,這兩年我由“全國行業熱點事件的評論者”轉為了“青島商業的記錄者、解構者與傳播者”,這一轉變是深刻且巨大的:不僅青島之于全國過于局部,且相較于過往熱點評論幾千字有感而發的一氣呵成,解構一個城市的商圈與項目則需要拿出大量時間與精力去梳理、分析、實地調研與總結……所以就文章發布頻率來看,差距是極大的;而準備時間與投入精力卻是幾何式暴增。更何況全國行業熱點事件本就意味著自帶巨大流量,可輕易借勢,而相關本地行業及項目解構則只能靠自己的專業造勢,難易程度更不可同日而語。
但正是“意義”讓我堅持了下來,因為切實感受到青島商業“保守、閉塞、缺乏活力”的核心問題所在,所以需要一條“鯰魚”激發其活力。而就目前效果來看,也確實引起了一些“振動”,比如讓原本異常平靜的水面開始泛起漣漪,也讓一些主導者看到與聽到了一些平時很難看到或聽到的東西。只是我需要指明一點:
我是以一線城市的標桿商業作為相關島城項目的對標標準的,可這對于相關島城項目而言其實有些過于苛刻,因為局部是脫離不了整體的,拋開整體要求局部則不切實際。
所以局部的問題其實是整體問題的縮影與反映,理解了這一層也就明白為何青島在各方面條件與稟賦均得天獨厚,卻始終游離于“新一線”而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所在——保守、求穩、固步自封,概之為一點:意識問題。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為何前幾年青島市政府要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學深圳、趕深圳”運動了,只是如今看來,只是活動式突擊學個1、2年還遠遠不行,且不僅政府要學,更要帶動島城各行各業都能有機參與進來。唯有在意識層面真正質變,青島及其各行各業才有可能真正跨入“一線”之列。
理解了以上這些也就基本明白了為何我要收官青島萬象城系列的核心原因:越發被流量等欲望裹挾,結果不僅脫離初心,更寫不出“好東西與真東西”,因為“好東西”源于“有心”,“有心”則在于“純粹”。
所以本期不僅是對該系列的復盤與總結,更是借此對行業核心共性問題的反思,且一切皆是“真情實感”。
相關閱讀:
下期將迎來青島商業的另一代表性項目,它會是誰呢?歡迎“大膽”留言競猜,下期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