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賣出29億,是誰在穿比音勒芬?
來源/36氪
撰文/謝蕓子
從市值及財報表現來看,比音勒芬絕對算得上國內服裝界的一匹“黑馬”。
上市7年,其股價翻了6倍;且自2020年以來,比音勒芬的毛利率始終保持在70%以上,這甚至高于路易威登集團,以及備受中產追捧的lululemon 2022年的毛利率水平。
在不久前的周年慶典上,比音勒芬集團董事長謝秉政對外宣布了未來十年的經營計劃——“以10倍增長為目標,營收總規模超過300億,并瞄準500億進軍。”
36氪據比音勒芬財報數據制圖
財報顯示,2022年,比音勒芬全年營收28.85億元,同比增長6.06%。對于投資者,比音勒芬有“衣中茅臺”的美譽,但絕大多數消費者,卻對這個品牌非常陌生。
有消費者對36氪直言,雖經常能在機場、高鐵站看見比音勒芬,卻并沒有購買欲望。“設計相對老氣,一件Polo衫2000多元,售價并不便宜。”
當然,被年輕人吐槽“爹味”的比音勒芬也自有其“擁躉”。
早前,恒大集團主席許家印曾身穿比音勒芬出席活動,成為這一品牌的活招牌。也有博主在社交媒體公開調侃,比音勒芬和始祖鳥,已成為體制內中年男人的標配。
百度搜索比音勒芬,關聯詞條幾乎都是“比音勒芬什么檔次”“比音勒芬是哪國品牌”。
同時讓人們思考的是:在國產服裝品牌節節敗退的大環境中,比音勒芬業績攀升的秘訣是什么?其商業模式是否可以復制?比音勒芬,又究竟是一家怎樣的服裝企業?
高毛利、真高端的“假洋牌”
實際上,外界對比音勒芬的評價一直是分裂的。
但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消費者,這個來自廣州番禺的國產品牌,始終透著那么點“神秘感”。
據早前新華網的報道,謝秉政本是浙江溫州“十萬購銷大軍”之一,其創業的“第一桶金”來自文具行業。1997年,謝秉政扎根服裝市場,成為華倫天奴、圣羅蘭等國際大牌的代理商,三年后,謝秉政全資收購比音勒芬這一品牌。
有資料顯示,比音勒芬本由香港人經營,其品牌來源與中、英文名稱的含義,至今沒有官方披露。故在更多人士看來,比音勒芬是那一時期常見的“真國貨、假洋牌”。
圖片截自比音勒芬官網
2000年初期,改革開放的紅利催生了一批“先富起來的人”。相較工薪階層,這一批人群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也亟須獲得社會學意義上的肯定。彼時的中國市場,高端品牌卻相對匱乏。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比音勒芬摸索出了一條小眾的發展路徑,與高爾夫這一高端運動綁定,將商務風格的T恤作為主打產品,定價在千元左右。
產品設計上,比音勒芬邀請國際設計師,原料采購也來自意大利、韓國、日本的供應商,和奢侈品品牌共用供應鏈。
依靠“洋標簽+高端化”的套路,比音勒芬站穩了“牌子貨”的腳跟。
2013年,比音勒芬正式成為中國國家高爾夫球隊的合作伙伴,夯實了其“中國高爾夫第一品牌”的身份。三年后,比音勒芬在深交所上市,而后大力開設高鐵、飛機場門店,精準阻擊了“商務男士”懶得逛街的消費習慣。
然而,也正是從遞交招股書起,關于比音勒芬的爭議就未間斷。《證券市場周刊》曾發文稱,比音勒芬早期的銷售網點“霧里看花”。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5年末,比音勒芬擁有覆蓋全國的門店601個。據其更早前發布的募集資金用途公告,比音勒芬原計劃在全國新建直營網點 248個,“截至2017年2月28日,募投資金投入近1億元”。
后期的財報數據則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比音勒芬擁有覆蓋全國的門店602個。也就是說,一年半期間,比音勒芬僅增加了1家門店。且在2016年,比音勒芬的裝修裝飾費用達到5182.14萬元,同比增加了近千萬元。
與此同時,一直有聲音質疑比音勒芬的毛利率水平,尤其在存貨越來越高、庫存周轉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
在服裝行業,毛利率高意味著客單價高、品牌折扣少,產品好賣。存貨增加、周轉率下降,或表明品牌在渠道擴張、SKU與鋪貨數量增加的同時,有一定的庫存積壓。
36氪據比音勒芬財報數據制表
主流的觀點則認為,比音勒芬的品牌溢價為其帶來了超高的毛利。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大消費研究總監王立平補充道,高檔男女裝的倍率(即零售價同成本費用之間的比率)一般在8至10倍的水平。這似乎意味著,比音勒芬的輕奢價格已在消費者心中確立。
且從近年來比音勒芬的開店節奏看,其直營與經銷商門店的比例,始終在1:1.1左右的水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比音勒芬的毛利率穩定。
36氪據比音勒芬財報數據制表
產品價格方面,比音勒芬在機場、購物中心的正價門店,折扣最多打9折。線上、線下并沒有明顯的價差。雖然奧萊門店的折扣在4至7折,但奧萊較低的租金成本也為門店留出了利潤空間。
“擦邊”高爾夫:真實用戶與天花板
從財報表現看,“衣中茅臺”未來可期,前提在于,數據真實可靠。一個問題呼之欲出:究竟是誰在買比音勒芬?這個品牌的用戶畫像究竟是怎樣的?
一直以來,比音勒芬的高端定位都是建立在“高爾夫”基礎上的。據中國商業聯合會信息,比音勒芬的高爾夫服裝連續五年(2017至2022年)綜合占有率第一位。
有趣的是,多位高爾夫愛好者、球會運營人員向36氪證實,“圈子內穿比音勒芬的少之又少”。
據介紹,常見的高爾夫裝備品牌包括安德瑪、Callaway、Titleist、TaylorMade、NIKE GOLF等。且不論是全球大滿貫賽事,還是普通的高爾夫友誼賽事,比音勒芬的存在感不強,也未見比音勒芬與國際頂級的高爾夫球星簽約。
也有比音勒芬的導購人員向36氪表示,其門店產品包括高爾夫專業運動系列、時尚休閑系列與商務系列。其中,商務男裝的銷量最好。這也與比音勒芬早期的統計數據吻合。
據悉,比音勒芬有近80%的VIP客戶表示“不打高爾夫或僅在高爾夫練習場打過球”。
不難看出,對于比音勒芬,高爾夫只是幌子,商務“高凈值”人群才是主要客群。而這一部分人群,或多集中在中國的新一線與二線城市。
民生證券統計,截至2022年7月10日,比音勒芬11%的門店在一線城市,23%的門店在新一線城市,17%在二線城市,49%在三線及以下城市。
另在浙商證券的研報中,比音勒芬的消費者畫像主要在40歲以上,職業多為中小企業主、公務員以及大型國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管理者。可支配月收入在3萬元左右,對價格敏感度低,品牌忠誠度高。
比音勒芬用戶畫像,36氪據浙商證券研報制表
那么問題的關鍵變成了:消除信息差后,一旦被貼上“土氣”“爹味”的標簽,比音勒芬還能贏得多少消費者的偏好?當新一代年輕人成長為高凈值客群,本就沒有品牌故事的比音勒芬又將如何延續?
可喜的改變是,2022年,比音勒芬主品牌重新定義為“T恤小專家”。財報顯示,比音勒芬的上衣及外套的營收占比始終超過50%。可以預見,品類的重新聚焦將使比音勒芬在細分賽道中搶占先發優勢。
值得提及的是,近年來,比音勒芬的研發費率始終保持在3%以上,在一眾國產男裝品牌中相對突出。其在T恤版型、面料、工藝研發上都獲得了一定數量的研發專利。
此外,比音勒芬還將高爾夫系列獨立開店,不過至今仍未見其對國際體育賽事加碼。進入2023年后,整個集團則向“時尚”發力。
今年4月,比音勒芬以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從山東如意手中接盤了CERRUTI 1881與KENT&CURWEN兩大奢侈品牌。此次收購前,比音勒芬旗下已擁有意大利休閑男裝品牌“威尼斯狂歡節”,并投資了國產快時尚品牌UR。
在王立平的觀點中,CERRUTI 1881與KENT&CURWEN或成為比音勒芬的第二增長曲線。“雖此前山東如意經營不善,但在追求工藝和面料的正裝購買群體中,這兩大品牌仍有地位。”
上海購物中心協會品牌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杜斌則認為,收購這兩大品牌,更多是對比音勒芬整體形象的提升,也增加了旗下其他品牌進入好地段的可能。“比如某商場希望引進一家CERRUTI 1881,比音勒芬可以去談,能否同時再開設一家旗下的其他品牌門店。”
在更多券商機構的估算中,比音勒芬未來的門店數至少能達到2000家。杜斌也表示,當下的零售業不算景氣,正是品牌脫穎而出的好時機。
前提在于,比音勒芬能否真正抓住機會。其中包括:進一步改善庫存結構、講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品牌故事。
可以肯定的是,想要進一步提升品牌力、加強高端化的護城河,比音勒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