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赴港上市,3年做到9000家加盟店
來源/時代周報
撰文/崔悅晨
據港交所披露易10月6日信息顯示,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鍋圈”)已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擬在H股主板掛牌上市。
鍋圈成立于2019年7月,是一家比較新的公司,對于自身的定位是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品牌,提供即食、即熱、即煮和預制食材,并專注于在家火鍋和燒烤產品。
其研發的「鍋圈食匯」自有品牌產品,涵蓋了火鍋、燒烤、飲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食品、零售和西餐八大類別。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食匯」產品SKU達到710個。
得益于疫情期間“在家吃飯”這一消費習慣和消費場景的培養,鍋圈門店數量和營收規模急劇擴張,營業收入由2020年的29.6億元增加33.5%至2021年的39.6億元,并進一步增加81.2%至2022年的71.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至2022年,鍋圈的凈利潤分別為-4329.2萬元、-4.6億元和2.4億元,2022年開始實現扭虧為盈。
鍋圈的門店總量在這三年也在劇增,僅2020年前9個月便創造了開3000家門店的記錄。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門店總數達到9844家,除自身僅有的6家自營店外,其余均為加盟店。
以此計算,過去3年時間里,鍋圈平均每年新增2758.7家門店,平均每天新增7.6家門店。
01
9000家門店背后加盟模式
在中國,沒有什么事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兩頓。
鍋圈完美實現了在家就能進行火鍋與燒烤的自由。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門店數量達到9844家,其中僅6家為自營店,目的是為加盟店提供統一模板,以及作為創新運營管理策略、營銷活動以及新式裝修風格的試點,余下的9838家門店均為加盟店。
而鍋圈的絕大部分收入,也都來自于向加盟店銷售其自有品牌「鍋圈食匯」產品,主要包括火鍋及燒烤產品。
加盟商則以鍋圈的品牌經營加盟店,并將「鍋圈食匯」產品賣給消費者。
鍋圈相當于一個大型的食材超市,通過向加盟店賣出預制菜產品的方式來獲得盈利。
消費者可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渠道購買鍋圈產品,其中線上渠道包括鍋圈APP、微信小程序、第三方配送平臺(美團、餓了么)以及社交商務平臺(抖音),線下渠道則是加盟店。
因此,鍋圈的盈利模式為向加盟店銷售其自有產品,加盟店數量越多,單店銷售量越高,鍋圈就越賺錢。
鍋圈的每家加盟店的面積介于40至100平米之間,配備2至3名員工,由總部指導加盟商進行店鋪設計和裝修,以保持一致的品牌形象及消費者體驗。
成為鍋圈的加盟商,盡管不需要加盟費,但還是需要其他成本投入。
一名負責加盟合作的鍋圈工作人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雖然加盟不收取加盟費,但是成為加盟商后,需要在一定時間內采購一定金額的食材,支付裝修費、設備費等。
一名位于上海市閔行區的鍋圈加盟商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這個賽道賺快錢沒那么容易,盈利主要看門店的運營,其次選址很重要,位置好的店賺錢容易,反之位置相對較差的店鋪盈利可能就沒那么容易了。
另一名加盟商則表示,每年的6至8月是營業淡季,每天營業額只有2000-3000元,旺季營業額相對高些,每天營業額在6000-8000左右,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賺1萬甚至2萬元。
經過急速擴張后,鍋圈的門店進入一個調整時期。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已關閉的加盟店數量分別為28家、194家和279家,閉店率分別為0.65%、2.82%和3.02%。
02
擴張速度開始放緩
鍋圈迅速發展乃至上市,背后離不開資本的助力。
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成立以來,鍋圈已完成7輪融資,其中不乏天圖投資、茅臺建信基金、IDG資本等大型機構。
(鍋圈融資歷程,時代周報記者制圖)
投資者押中的是“在家吃飯”這一消費場景的火熱,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鍋圈站在風口,實現爆發式增長。
而隨著疫情防控平穩后,選擇上述場景與趨勢開始發生了一定變化。
招股書顯示,2023年前4個月,鍋圈加盟店新增數量622家,鍋圈的門店增長開始放緩,其營收增長也可能隨之放緩。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鍋圈上市背后其實是資本在推動,鍋圈自身單店盈利的體系與數據還有待完善,上市的確是會有一些幫助,但能否可持續發展仍有待觀察。
對于鍋圈的盈利前景,朱丹蓬表示,上市后將有更多的資金與資源補其短板,但是補的好不好現在還不好說,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