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快遞行業會越來越卷
來源/電商報Pro
撰文/李迎
01
11月快遞單票價格齊降
臨近年末,快遞行業苦等的大促節點已然過去,卻仍然等不來價格戰結束的那天。
近日,4家快遞公司先后披露了11月經營業績。11月,順豐速運物流、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合計收入236.08億元,速運物流不含豐網的收入為183.52億元,其營業收入位列第一,遠超其它快遞公司;
圓通速遞的11月營業收入為53.34億元;韻達股份緊隨其后,營業收入為45.86億元;申通快遞的11月份營收較低,為39.69億元。
圖源:電商報制圖
從同比變化來看,申通快遞的11月營收同比增長最高,達25.39%。其他三家快遞公司營收均同比都有上升。其中,韻達股份11月營收同比增幅最小,達7.60%。
從單票收入來看,順豐控股的11月單票收入為15.62元/件,韻達股份、圓通速遞及申通快遞的單票收入均在2元/件至3元/件這個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4家快遞企業在11月實現了量價齊升,但單票價格均有下滑,韻達、申通下滑幅度超過16%。
圖源:電商報制圖
從同比變化來看,4家快遞公司中韻達股份11月單票收入降幅最大,為17.36%;順豐單票收入同比下降4.17%;圓通單票收入2.46元,同比下降9.36%;申通單票收入2.20元,同比下降16.03%。
據了解,與上月相比,4家單票收入實現1毛左右的增長,僅順豐控股單票收入下滑。
圖源:鈦媒體報制圖
11月,前述4家快遞公司中,圓通速遞及韻達股份的業務總量位居前列,分別為21.64億及19.30億票。申通快遞緊隨其后,11月業務總量為18.02億票。順豐控股的業務總量較少,為11.75億票。
從同比變動來看,4家快遞公司均有上升,申通增幅最大,為49.20%;順豐增幅最小,為24.08%;圓通和韻達增幅均在30%左右浮動。
圖源:電商報制圖
國家郵政局顯示,11月份,郵政行業業務收入完成1492.7億元,同比增長24.4%。其中,快遞業務收入完成1241.4億元,同比增長26.9%。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盡管11月處于電商大促階段,但由于快遞業務模式逐漸成熟,目前快遞行業趨于穩定增長階段,快遞公司都嘗試用燒錢的方式搶占市場份額。
對快遞公司來說,利潤主要來自業務量的增長,但目前單票利潤是較低的。在價格戰下,單票利潤下滑,使得企業利潤變得撲朔迷離。
同時,由于盈利空間增長有限,并且電商大促期間沒有實現快遞公司的盈利預期,快遞低價戰爭很有可能延續到2024年。
展望2024年,浙商證券研報認為,預計整體行業件量增速或較2023年有所放緩,但隨著上游直播電商等新業態的繼續發力,行業增速中樞仍有望實現兩位數,回歸常態化增長。在存量競爭背景下,預計階段性價格競爭將繼續,行業加速分化的趨勢下,同時警惕落后公司件量下滑,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02
快遞低價戰如何破局
快遞行業在不斷做大的同時,企業想要走出低價困局應該及時思考如何在“紅海”中開拓新的“藍海”。
如在現有的業務中拓展新的快遞服務以及增值服務,比如食品冷鏈派送、同城派送服務、國際速遞等業務。
就拿最賺錢的順豐來說,其在行業服務端升級和運營端優化的基礎上,拓展了多條物流業務線,疊加之下形成協同效應,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
今年上半年,順豐取得營收1243.66億元,分業務看,時效快遞業務、經濟快遞業務、快運業務、冷運及醫藥、同城即時配送收入分別增長13.8%、2.7%、15%、31.3%、16.2%。
圖源:順豐半年報
中通賴梅松在財報電話會上提到,“從長遠來看,中通擁有最大的規模和最強的競爭優勢。在中國快遞業,具有成本優勢、有規模、有高質量的服務時,就會吸引更大的市場份額。中通將專注于質量、服務、市場份額以及我們自己的盈利發展。”
成本優勢是快遞公司提高利潤的關鍵。快遞公司可以通過引入數據算法、實時分析和校準等技術產品,減少快遞分揀、派件環節中出現錯誤以降低返工成本。此外,通過不斷迭代這些技術,可以提高分揀效率,降低成本。
這也意味著快遞企業的工作重心應逐步向精細化運營、科技降本轉移,布局智能倉配網絡,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和基礎設施投入,更新自動化設備,從而在實現時效提升的同時持續降低單票成本。
同時,快遞公司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物流運營進行數據分析和預測,優化路線規劃、貨物配送和倉儲管理等環節,提高運營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圓通高管投資者調研會上表態認為,“長期而言,公司單票成本未來仍有下降空間。公司將通過自動化無人化升級、人工智能技術與業務場景深度融合等,深挖成本下降空間。”2023年下半年行業競爭格局將總體維持相對穩定態勢,市場價格預計將相對平穩且保有合理彈性。公司將進一步夯實核心競爭力,增強產品定價能力,提升業務規模和市場份額。
03
快遞集體出海找變量
眼看國內市場流量逐漸見頂,快遞巨頭們紛紛選擇出海。
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27.5億件,同比增長54.1%。
今年以京東、順豐、菜鳥為代表的快遞巨頭加快了出海的動作,搶占先機。
目前,京東物流已經在全球擁有近90個海外倉、保稅倉、直郵倉。京東此前宣布,未來3年將建設覆蓋全球主要國家的供應鏈物流網絡,構建包括海外倉網、國際轉運樞紐、海外國家本土的運配網絡及跨國干線運輸網絡于一體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另外,京東物流近日還上線“國際特快送”服務,率先面向廣深兩地的用戶攬收國際快件。
圖源:京東物流國際公眾號
菜鳥也依托阿里的跨境電商業務逐步開拓海外市場。截至今年10月底,菜鳥在西班牙的本地自營快遞網絡已覆蓋90%區域,23個城市實現“次日達”配送;在北美,菜鳥增加了美國本地落地配布局,洛杉磯、紐約等主要城區的本地配送時間已縮至2天。在中國香港,菜鳥在業內率先推出了“次日達,晚到必賠”承諾。
另外,順豐方面則擬定了更高遠的目標“2025年確保業務規模和公司價值居亞洲第一、全球前三”。去年三季度,順豐的國際業務成長迅速,已成第二增長曲線。
從去年5月開始,順豐加碼了東南亞全貨機航班。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的國際快遞時效達到了2-4天,跨境電商時效則進步到了4-7天。部分大城市甚至能實現最快48小時高效送達。
而極兔的海外版圖已拓展至巴西、沙特阿拉伯、埃及、墨西哥、阿聯酋等新興市場。SHEIN、Shopee、Temu、TikTok等跨境電商業務大多與極兔達成了合作。
可以知道的是,隨著國內物流市場幾乎飽和,跨境物流這片藍海還有很多增長機會。快遞企業通過不斷加大海外市場投入,升級時效以及服務能力、覆蓋范圍,可以持續增強消費者對電商物流的信任感,還能為平臺攬收黏性客戶,擴大品牌形象。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