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如何靠文化引流?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言午
編輯/娜娜
經濟大環境對各行各業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幾年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結構性矛盾,表現為供給端的產能和需求端不相匹配。零售行業作為產業鏈的下游,在經歷了暑期的表面繁榮后,馬上變得寒氣逼人。
為什么用“消費回歸”,而不是“降級”?因為筆者覺得,國內的消費并未有過真正的升級,或者說在剛剛準備往上邁一步的時候,戛然而止。
回溯一下大家以為消費開始升級的那幾年,市場上確實有中產崛起帶來的一部分消費力的增長,但這部分占比多寡、貢獻幾何是存疑的;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商品價格斷崖式的攀升,其標準特征是“設計感”,彰顯了品質和品味的跨越式革新。舉個例子,從以前買件T恤衫百八十塊到國貨品牌動輒四五百乃至上千塊;從吃頓飯人均消費三五十元到“人均”大幾百的水平。
這究竟是消費的能力升級還是消費的被動透支?
三年新冠疫情把我們很多人從逐夢拉回到現實,在家吃住的日子里頭腦難得的靜,原來我們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并不多,原來自己也曾花過許許多多的面子錢、冤枉錢,原來不考慮將來規劃就要面臨眼下拮據的窘迫。
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韭菜被收割的多了也會覺醒。少數人的消費降級代表不了大多數人,回歸理性,才是常態。
那么,當消費走向回歸的那一刻起,購物中心是該躺平呢?還是躺平呢?還是另辟蹊徑?
春節前后曾有消息稱“上海市近期暫停新商場、寫字樓等商業類項目審批以及對空置率超過40%區域要制定方案”的傳聞,雖然此后被辟謠,然而存量博弈的時代,供應過剩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生意場上的博弈,不進則退。競爭不會使市場倒下,只會讓你倒下!
昔有匠人,善木工,家之器用皆自造,工精絕倫,鄰人過而皆嘆其美。
歲月流轉,釘銹板落,匠人屢易新釘,補以新板,復固門栓,門雖屢損而常新。匠人自矜其技,以門之不廢,皆一己之力也。
一日,鄰人過而語之:“觀汝之門何如?”匠人審視己門,復觀鄰門,皆煥新姿,華美異常,而己門則斑駁老舊,補丁累累。
匠人乃悟,技精可助其成,然時移世易,萬象更新,技亦扃錮自拘之門扉。
安于現狀故步自封,沉溺于過去的成績終將被后來者淘汰。唯有拿出一往無前的勇氣,拆掉關住自己的“門”,才能領略到前路嶄新的山河。
不想躺平的,筆者提供一條思路,打造文化賽道。
人的需求本質上分為兩種: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物質需求位于金字塔的最底端,精神需求則位于最高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今天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在過去是望眼欲穿到逢年過節才能享受到的丁點奢望。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民吃飽穿暖了,國力軍力強盛了,中華歷史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也油然而生。
從通俗的角度來說,現代人吃飽喝足了干嘛?刷手機。甭管是短視頻還是看小說,得到了啥?情緒價值。
打造文化賽道,目的就一個,滿足顧客的精神需要,增益情緒價值。
據統計,全國的購物中心累計達七千座,商場林立的痛點是什么?同質化。一樣的服飾品牌,一樣的餐飲店鋪,一樣的兒童樂園,一樣的商業街。奢侈品所在的高端賽道就那么幾個,多數玩家還是在中低端拼命卷。要卷出增量價值,不容易。要卷出新意,更不容易。
文化賽道,不是只有文創產品!
購物中心想要在文化賽道上做出新意,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一、場景設計
做場景屬于相對容易上手的硬件基礎改造。映入眼簾的視覺效果,撲面而來的文化氣息,帶來感官沖擊的同時激起人游逛的欲望,文化場景講的就是氛圍營造。筆者曾經參觀了沈陽鐵西1905文化創意園和成都東郊記憶,印象都很深刻。
像1905和東郊記憶這種文創園區,主打一個藝術感和一個獨特性。為什么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前往打卡?“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因為獨特,可以彰顯朋友圈里特立獨行的形象氣質,可以成為茶余飯后侃侃而談的談資,可以留下人生旅途驚鴻一瞥的美好記憶。
同樣是獲取情緒價值,購物中心為什么不能?除了吃、喝、玩、樂、購,精神消費也是很可觀的市場,不拘泥于往日成就,須得打破困住自己的“門”。前幾年我們講體驗,現在我們說情緒價值,圍繞的核心都是精神領域的消費。
有人覺得購物中心的空間受限制,畢竟1905和東郊記憶一個用的廢棄廠房,一個用的公園。筆者認為要打開思路。既然想去做,可以依托實際規劃藍圖,別人做10000平的,自己可以做3000平,別人建筑有三四層,自己可以打造一條街……硬件條件不是唯一的,重在想法跟實踐的結合,要打造好的文化場景,以下三點需要多下功夫:
1、脫穎而出的差異化設計。全國各地舉凡成功的案例,設計一定是風格獨特的,比如蒸汽朋克風好多都在做,為什么只有沈陽的1905出圈了?好的設計不是照搬照抄的,必然要吃透作品,要融入對城市歷史、地域特色和設計理念的獨立思考,運用合適的建筑風格、色彩搭配和裝飾元素詮釋落地。差異化好比當下流行的集卡,要么讓自己成為“稀有卡”、“金卡”,要么只能淪為普通卡。
2、三步一景、五步一觀的空間布局。空間布局強調一要景觀多樣,二要動線流暢。景觀設施、藝術小品、創新設計不僅要與主題密切相關,更要注重引發顧客的共鳴和興趣,使顧客在行進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產生探索的欲望,不斷被新的發現調動起興致,從而疊加游覽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即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讓體驗從傳統逛街的枯燥變得生動有趣。
成都東郊記憶 圖源:項目官方微博
二、文化定位&元素呈現
空有場景,缺乏內容是萬萬不行的。內容千篇一律更是營商大忌。國內很多景區的文化街、鬧市區的商業街,九成九在賣附帶文化屬性的現代工藝產品,例如十八籽、折扇、各種書簽、冰箱貼、印章本等等。仰賴國家工業產能的進步,全國各地都實現了商品種類的大一統。但是這種如出一轍的風格顯然失了特色,有違差異化的宗旨。
文化變現難不難?只要稍微做一些市場調查就知道,難!因此,對文化的定位不要跑偏,購物中心不是靠文化賺錢,而是靠文化引流。
流量要靠引的,線上引流靠大數據工具推送,線下靠什么?文化和科技。在內容呈現上,無論是文創產品還是現代工藝品,可以有,但務必控制好量,沒人會喜歡從進門口開始買一直逛到出門口還是買。
要引流,要讓顧客逛得舒服,重要的是加入體驗性的文化元素,比如:主題展覽、短視頻體驗/拍攝工作室、非遺手作坊、小劇場演出、變裝Cos、研學課程、才藝培訓/講座乃至教育、體育、科技類的各項活動等。只要具備體驗屬性,只要符合人們對新、奇、特的預期,甭管是觀看表演還是親身實踐,參與不是一錘子買賣,要么抓住顧客的眼球要么提起顧客的情緒,體驗的過程就是一種情緒價值的獲得,畢竟,湊熱鬧也是人們最樸實無華的樂趣之一。
筆者覺得,要敢想敢干。你覺得一眾購物中心里都沒有的事物,很有可能就是一個獨特的引流點,當數個新穎獨特的引流點匯聚集中以后,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眾氛圍,不要怕形單影只、孤陋寡聞,要勇于實踐,回想多年以前我們把影城裝進購物中心的時候,豈非昨日孤勇?
有得亦有失,要實現文化引流這樣一條創新思路,必然要做好舍棄部分租金甚至是額外補貼的準備。即便如此,有限的文化資源對招商團隊也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就看經營者們有沒有如此魄力了。
三、文化品牌戰略
從文化事業發展的高度出發,創立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我們商業人習慣了做平臺,但要想在文化賽道上長久地走下去,必然要從產業鏈構建的全局考慮文化事業的綜合發展。其中,品牌首當其沖。
品牌是一個標識,是人們所有印象聯系的結合點,是文化產業各項開展工作和成果的錨定物。品牌戰略的實施有助于整合文化產業內的資源,促進文化產品附加值的提升,沒有品牌的文化產業則是一盤散沙。經過梳理,筆者認為文化品牌的實踐路徑有以下幾種方式:
1、明確戰略定位,制定3-5年發展規劃。
2、聚焦文化產業生態建設。一方面積極拓展業務領域,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以投資+孵化的模式,逐步實現在文化、旅游、演藝、數字媒體、體育和文創產品等領域的布局,延展文化市場不同板塊、不同類型的服務項目,構建獨立發展、業務互補的內部架構。另一方面優化資源配置,在拓展業務的過程中整合文化產業上、下游資源和用戶資源,同時提升品牌影響力,形成產業鏈協同優勢,覆蓋更廣泛的文化應用場景,構建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層,提高市場占有率。
3、創新文化服務項目。深入挖掘本土的文化資源,如民俗、傳說、歷史等,將文化符號與情感元素融入文創產品中,共享資源,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文創產品和服務,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品牌。
四、文創產品打造
以顯性視角來看,文創產品是能夠實現文化事業投資回報的直觀工具。
以市場為準繩,文創產品并不好做,兩個最大的問題:第一,同質化(創意的模仿復制)嚴重;第二,產品迭代迅速。但我要說的不是這兩個問題。
對于文創新手來說,真正重要的問題不是同質化和產品迭代,而在于是否掌握資源!用戶資源和生產資源!
近些年出圈的文創不少,比如故宮博物院的各類產品。相信很多企業做文創前都會秉持和實踐這樣的思路,考察—學習—研究—模仿—創新。路徑本身沒有錯,但最終結果未必是正確的。原因請大家想一想,文創產品真的是只賣產品嗎?
答案是否定的。一個故宮茶杯在故宮博物院買就是299,離開故宮那方土地就是拼多多九塊九包郵!
文創產品真正的賣點是文創背后的IP!
IP形象才是真正的用戶需求。我買了故宮茶杯,是因為有故宮的背書,它代表了故宮(的文化屬性),至于它們外觀長什么樣、有何功能,都只是副產品。試問有誰會在家里吃文創雪糕?只有站在故宮的方磚上,吃著故宮的文創雪糕,才能切身感受到故宮文化帶來的情緒價值的滿足!
因此,在未搞清楚用戶端的前提下投入文創產品開發,很可能導致精挑細選的設計研發和大張旗鼓的營銷推廣變作無用功,是一種算不上明智的選擇。
生產端的情況類似,文創產品多屬于定制加工,如果你不了解負責生產的工廠、工藝、材質,意味著生產環節很難去控制質量、成本。現實情況也是如此,許多生產端的資源正在被諸多設計公司所把持,因為他們處于產業鏈的上游。
所以歸結起來,文創產品打造的三個重點,分別是:
1、搞清用戶需求,打造推廣IP;
2、建立自己的生產商和設計商資源庫;
3、在1和2具備的條件下,圍繞用戶體驗和情感共鳴挖掘文化元素、表現形式、差異化定位、創新設計、……
但是,還要加個但是,文創市場并不輕松,縱觀國內真正出圈的文化IP沒有幾個,而且都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重量級IP。文創市場投入大、見效慢,仔細研究計劃,切忌率意而為。
盡管文化是一條頗具潛力的賽道,但真要實踐起來可并不輕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