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折半,還被詐騙,餐飲人咋就那么難!”
出品/餐飲老板內參
作者/余從
“本來以為是小概率事件,沒想到是全國統一的騙術!”
“我真的服了!”
9月末、10月初,就國慶前后十幾天的時間里,湖南婁底的餐飲人佳佳遇到了4個“吃壞肚子的顧客”。
“他們在網上找到我們門店工作人員的微信,加過來,然后說自己近期來我們家吃,吃完后回去肚子不舒服,說我們家食材不新鮮。”
接著,對方發來一張餐飲門店的5星好評截圖。
“好評圖片發過來,說明在我們家吃的。然后他們就說,肚子不舒服開了藥,要我們商家這邊賠付藥費。”藥店的圖片,幾種藥合起來的圖片,還有支付寶收款碼圖片也一并發到佳佳手機上。
佳佳按照對面的要求,把醫藥費轉入指定支付寶賬戶后,對方步步緊逼,又問道:“餐費不能退嗎?”
在佳佳委婉拒絕后,對方緊接著給出一個方案“大家各退一步吧,您這邊把我們餐費報50就行,咱們有了微信下次光顧提前給您發微信,退了您截個圖謝謝。”
第一次食安索賠事件發生后,佳佳沒想太多,以為事件就這樣告一段落。沒想到,這只是個開始。
賠償4次后,有些惱火的佳佳翻看聊天記錄,發現找上門理賠的人在表述上有這些共同點:
1、語言結構——先說在我們家吃壞東西,肚子不舒服,最后‘我真的服了’,退款也不是一口氣要到頭,先讓退餐費或者藥費,成功后再要下一個
2、圖片信息——藥的圖片,門店好評圖片
3、退款方式——表示點了外賣的顧客不接受外賣平臺直接退款操作,讓商家通過微信或者支付寶轉賬。
◎相同的話術
她認為,這是一群有預謀、有套路的人做的。
幾天前,成都烤肉店老板老徐在內參課程群中說,自己餐廳近期遇到好幾起餐飲詐騙事件,套路如何如何,描述越看越熟悉,和她經歷的大同小異。并且有多位來自不同地區的餐飲老板表示,自己今年在不同時間也密集遇到過。
她震驚地發現,這個自己以為是小概率的事件,居然是個全國統一的騙術!
不能一直這樣下去
老板們想了這些方法
來自合肥、一個月內被這樣“敲詐”過十多次的餐飲人倪總也表示,“出了食安相關的事情,剛開始沒想到會是別人故意干的。然后就看到了人的多樣性,有的人真的生要。”
◎其他餐飲人也有過被“生要”的經歷
就在撰稿的這兩天,佳佳遇到了第五個“吃壞肚子的人”。
這回,她沒轉錢。
和之前的處理方法一樣,她先誠懇道歉,詢問對方身體現在是不是有好一點,表示關切。緊接著表示,這個事情品牌非常重視,自己想要親自上門道歉。“對方如果真的哪里不舒服,我覺得我買個果籃,去人家那里看望也是可以的。”
但在佳佳提出上門看望后,第五個“吃壞肚子的人”再也沒有回復消息了。
◎給對方微信轉賬,顯示賬號異常
通過上門這個方法,佳佳這邊這場以食安為話題的騙局算是有個比較好的結尾。其他幾位遇到相似事件的餐飲老板,也在多次轉錢后找到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倪總也告訴內參君了一個秘訣,其實餐飲人完全可以“硬氣一些”。“我知道我們家的衛生情況、食材的質量什么都是每天進行檢查,完全沒有問題的,建議各位老板也能硬氣一些……”
倪總告訴內參君,關于食安投訴問題,整體的流程如下:
1、消費者先撥打12315熱線,或者工商局進行投訴。需要闡述清楚是在哪一家店吃壞了肚子,這家店的經營主體是誰等;
2、在12315、工商局接到投訴后,會跟商戶進行聯系,將消費者的情況告知給商戶。通常情況下會優先讓商戶和消費者私下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再進行立案處理;
3、在接到政府的通知后,許多老板會選擇“息事寧人”,進行私下處理。但如果了解自家門店的食安情況,有信心不會出問題,也可以不接受私下處理,跟工商局反饋選擇立案;
4、然后才是消費者進行舉證,包括但不限于消費憑證、醫院出具的診斷憑證等。
倪總表示:“做了十幾年的生意,可能有些消費者腸胃比較敏感,受不住辛辣食物的刺激,也可能會拉肚子,但這種情況特別少見。”
在一段時間經歷幾次“私下處理”后,他明明一再抓緊了門店的衛生安全問題,可還是會有投訴產生。
于是,在又一次進行到上述“私下處理”環節時,他選擇“硬氣”起來,跟工商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不接受私下調節,就按照正常流程處理,如果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愿意賠償消費者的損失,該多少就多少,也愿意接受配合衛生管理局來門店調查。”
在工商局把倪總的意思傳遞給投訴人后,本該進行下一步舉證的投訴人,卻沒有了聲音,這次投訴也不了了之。
花樣百出的餐飲騙局
在跟這些老板們聊完后,內參君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我們從各個餐飲老板口中了解到了“騙術”,遠不止“鬧肚子、討個一二百醫藥費”這一種。
內參君希望通過盤點,給各位餐飲人提個醒:
1、通過營業執照查詢到門店的相關信息,打電話要求店長轉賬到新銀行卡上。
這是一種最新出爐的騙術,對方會根據餐飲門店的營業執照上的主體法人信息,查詢到法人的電話。因為很多人留的是門店的座機號碼,他們會冒充老板,給門店撥打電話,要求門店店長把營業額轉賬,轉到其指定的賬戶當中。
“吳店長,我最近有點事情,可能去不了店里面,我把我的這個新卡號發你,你去把每天的營業款打到這個賬戶里面去。”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可以先跟店中打個招呼,多留意有關需要轉賬的相關信息。
2、部分職業打假人,會非常關注門店的衛生許可證到期情況。
對方會卡準衛生許可證到期,但部分老板還未來得及申領新的證件,去餐廳就餐后,說餐廳存在食品安全問題,衛生許可證都過期了等,從而找到老板進行理賠。
如果門店的衛生許可證將要到期,應該提前30天到門店所在區的行政審批大廳的衛生窗口,攜帶相關證件提前進行申請換領。
3、在外賣袋中放入“好評返現卡”,從而被盯上。
在外賣袋中放進去一張“好評返現卡”這樣的事情從2021年開始,就已經被劃為不正當競爭行為。
當時就有一批餐廳因為“好評返現卡”而被處罰,但依舊有許多餐飲繼續在采用這樣的形式。據報道,有部分職業打假人盯上了這些放“好評返現卡”的商家,通過“訛詐”、“私了”方式坑了多家餐企上萬元。
4、還需要警惕大額訂單的騙局。
像是前段時間重慶一家奶茶店的店主小劉,就遭遇了一種新類型的“訂單詐騙”,損失了三萬元。
對方自稱附近武警部隊的,要預訂礦泉水、自熱米飯和120杯奶茶。但店里沒有自熱米飯,對方便“好心”介紹了一個中間人,可以從他那拿貨,隨后催促采購訂單要急要快,催促下,小劉沒多想,“廠家銷售人員”簡單聊了一下,就墊付了三萬元的貨款。
這樣通過大額大量訂單騙取信任,借機提出采購需求,誘騙墊資的騙術并非一起,值得餐飲人多加警惕。
小額餐飲騙局
金額不大危害很大
餐飲界一直有一批“職業打假人”,雖然沒有法律上的定義,但是通俗來說就是故意大量購買有問題的商品并要求商家賠償,并以此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特殊群體。
這幾位餐飲老板告訴內參君,這批話術一致、要求賠款一兩百元的大多是年輕人,甚至給人感覺像是大學生,很難判定這群人是不是“職業打假人”。
有官媒表示:
實際中,要區分職業打假人與一般消費者難度較大,如果設立過高的投訴門檻,就可能在擋住職業打假人的同時,也無形中給消費者制造了維權障礙。
現在,在網絡上依舊存在部分“兼職交流群”,還在讀大學的張燦(化名)在網上偶然看到,進群后發現,群公告里寫著:拜師學藝,可以輕松月入5000元。沒多想,陳東直接給群主付了600元學費,簡單學習之后接到了自己的打假第一單……
也有職業打假人一口氣提交了七百件投訴,搞得基層工作人員“頭都大了”。
無論這些舉報人是不是“職業打假人”,這一起起發生在全國多個地區的餐飲騙局都已經真實的影響了餐飲人和正常消費者的信任。
密集經歷食安騙局的餐飲門店,下次有消費者反饋“吃壞肚子”,原本愿意積極解決問題的餐飲人是否會顧慮這是下一個案例。
一位餐飲人說,“我知道今年很多人都不容易,剛開始感覺別人可能就想白吃一頓我們的飯,也不多說什么了。但這事不能一直這么下去,今年餐飲人也不容易,我們也不容易。”
“今年的日子更加難過,有的時候,一天的凈利潤可能就幾百塊錢,賠償他,就等于一天沒有收入,不賠償,又害怕店里口碑被搞砸,真難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