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理學院王小毅:快消企業復合增長超40%,做對了什么?
內容來源:2023年12月22日,天貓創牌年度榜單發布暨品牌創業者沙龍活動。
分享嘉賓: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專聘副院長王小毅教授。
據調查,浙江省530家零售業企業,累計銷售總額增長是3.4%,1—10月份浙江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超過6%,國家的數據比浙江還要好,要超過7%。
全國經濟工作會議顯示,浙江省整體消費體量排全國第三。目前,前三季度旅游業的增長超過100%,很多人說旅游雖然增長了,但是客單價沒有增加。那是因為基數大了,客單價當然要下降。
總體來看,我們大概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今天的消費市場基礎是有的,只不過,我們對未來的預期在哪里?
01
促進消費,企業能做什么?
其實還能刺激消費的就是通貨膨脹,這也是一直以來刺激消費的主要方法。但這是一些宏觀經濟的政策,我們更希望知道的是,對于每家企業來講,今天實打實的能做什么?我這里列出了6個方面:
第一,市場主體以及產品結構。市場主體越來越多樣化,產品結構從整體經濟來講,我們更關注于去考慮大眾消費。
第二,消費創新。新型消費,以及商、文、旅、體的大融合,這方面可以產生比較大的消費拉動。
第三,和消費環境有關。消費環境包括消費配套,比如商圈、線上整體的全域和全流程的消費者體驗,這些體驗不是一個營銷手段,它是營商環境。就像消費者愿意到杭州天目里來,不單單是天目里有一家店做的好,是因為整個園區做的好,整個外部的接駁做的好。那么,放到線上去也是一個道理,我不是突然之間打開一個店,是和整個平臺的接入界面、引導,甚至是整個“種草”的環節有關,這是線上的營商環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還有三個今天明顯出現的趨勢變化:
第一,消費端和供給端兩端并重。
第二,產品創新需要有生態構建。
第三,渠道的多樣化業態。
02
復合增長40%以上的快消企業,做對了什么?
最近三年,我一直在研究近三年內在快消領域能夠做到年復合增長40%以上的快消企業,到底做對了什么?
我總結了8個原因:
第一,高度的渠道友善。越突發情況下,越需要渠道支持,這意味著和渠道之間的合作關系要比較明確。
第二,聚焦小類目。小類目要想擊穿,類目創新非常重要。
第三,做區域化深耕。疫情三年,可以明顯看到區域化比全國化風險更低,更有優勢。
第四,異業抱團。我們形成一種生態的共生,能夠共同促進產品創新,共同促進供應鏈的效率提升,用一種創新的方法來改變原來落后的生產方式。
第五,供應鏈壁壘。很多人一碰到問題,想到的就是壓低供應鏈價格。我最近看到一個案例,一家企業線上賣衣服,疫情三年一直有超過40%的增長,甚至超過100%的增長。它做了什么?它設計非常好,做了很多不同風格的板塊拼接在一起的服裝,很符合今天年輕人的潮流,但為什么別人模仿不了它?答案很明顯,因為板塊拼接成本太高,成衣廠不愿意接這類訂單。你能夠找到供應鏈生產,說明你給供應鏈提供了一個更高的價格、更穩定的訂單,你能和它建立長期的戰略級合作關系。
很多時候,品牌抱怨供應鏈不支持,是因為你沒有給它足夠的好處,越是在特定周期時期,越是需要在供應鏈上下游結成合作關系,建立一個供應鏈壁壘。
很多利潤的背后是成本。要提高利潤不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前提其實是提高成本,只有成本到一定程度,你才能形成足夠的壁壘,才能可持續發展。
第六,私域化。大多數成功的企業都會考慮會員和私域化的運營,考慮可長期化,考慮同一人員的復購。
這里面前提要做很多工作,你得知道這是同一個人,所以用戶數據打通就很重要。做私域不是做會員,會員是最基礎的層面,私域還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說社群的組織,以及圍繞他的需求、他的生命周期匹配不同產品的匹配能力,這些東西都不是簡單的一個會員機制可以解決的,還有很多方面值得去深入挖掘。
第七,聚焦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延展本質上也是一種品類延展,只不過它的品類更加寬泛。現在很多品牌羽絨服做得好的開始做防曬服,T恤做得好的去做滑雪服等等。品牌希望這個人群以后但凡是買什么衣服都是他的品牌,這就是很經典的營銷的品類延展思路。但問題是增長空間非常乏力,因為單一品類劃出去的時候,那個品類里一定已經有更好的品牌了,你沒那么容易搶得過人家。
反過來,你今天圍繞這個人群,你覺得他是一個高端人群,是一個喜歡極致生活挑戰的人群,所以他才會在冬天買時尚的羽絨服,那么你就應該圍繞這個概念進行升級,給他做所有的極致裝備,最終圍繞的是一種高品質的、挑戰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時候你就可以和其他的品牌拉開差距。
第八,科技賦能。最近三年最有效的、性價比最高的還是科技賦能。包括營銷里的科技概念的賦能,同樣一款產品,一種是賦予科技屬性的概念,一種是賦予文化屬性的概念,科技屬性的概念投入產出比會更高一些。今天我們畢竟是一個科技化的時代,你不可能離開科技去討論一切發展的問題。
03
中國商業發展中,品牌營銷的四個階段
我們的發展是有中國特色的。
討論中國企業的品牌營銷發展和歐美的品牌營銷發展,你會發現對不上,歐美的教科書講得很對,菲利普·科特勒的書我們一直都在用,但你會發現,國內的教授上課的時候,幾乎沒有正兒八經按照這本書來講的,為什么?因為這些歐美的教科書體系很全面,但和中國的實際情況差距很大。
我嘗試把我們中國的營銷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大渠道。這個階段企業的營銷主要是針對渠道,所有的營銷工作是圍繞渠道管理,數字化也是在強調渠道管理的數字化。比如說動銷率、存貨周轉率,這些都是典型的基于渠道進行的營銷管理,對很多企業很重要。
很多企業本質上不需要面對終端消費者,只要面對大B和小B就行了,所以它做的所有廣告,只要說服B端客戶來進貨就可以了,不需要說服C端消費者來買。這時候的廣告很簡單,只要找知名媒體投放背書,找知名代言人,基本上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這個階段今天還存在,而且很重要,今天的很多快消品走的還是這條路徑。
第二階段,是基于大零售終端的營銷。這個階段,你會發現所有的產品都是放在一個貨架面前,零售終端沒有責任幫你賣貨,所以需要你和同類產品之間進行直接的競爭。
如果在零售終端競爭難度很大,那么大家想的就是在店以外進行競爭,基于心智占領和定位的廣告邏輯就產生了。我通過廣告讓你腦子里有我這款產品,當你進入一個特定的零售環境,你自然就會買我的產品,這就構成了第二階段的競爭。第二階段的數字化競爭,主要表現在會員、漏斗轉化以及關于零售觸達的相關技術。
但最近這十年,中國整體的發展是集中在后面兩個階段。
第三階段,考慮的是千人千面、精準觸達。把貨放在一個貨架上,消費者購買時去比較所有的產品,比出一個最便宜的商品后再下單,這樣的購買行為在今天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數據給你推薦一款產品,你不要后就再也找不回這個品類了,因為數據已經知道你不喜歡。
在這種情況下,要的是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打動消費者。如果產品不行就靠內容,內容不行就靠情感,情感不行還有賣東西這個人,也就是IP,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營造出更大的產品差異化。
第四階段,一切都可以用自動化和AI(人工智能)來處理,真正進入到大數智營銷的時代。今天很多領域其實已經有先鋒在做,最典型的就是廣告的智能投放,基于機器人進行投放、選品、內容的創作、動態定價和售后維護。
變成這個樣子顯然是有很大問題的。當一切都通過自動化處理的時候,就會出現其他行業里已經出現的問題,比如在金融市場稱之為量化交易的情況。今天做廣告投放就像量化交易,大家都這么投的時候,基本上沒用了,你只能比別人更快一點,快到什么程度,快半秒鐘就贏了。這會導致整個平臺的交易市場變得越來越不穩定,預測潮流的難度越來越大,等你知道時,所有人都知道了。所以,今天我們要的不是潮流,而是領先潮流。你預先進行埋點,預先進行備貨,能夠做到這點才可以。
這樣做的時候,其實有個最重要的東西丟了,用戶真正想要的不是線上大數據所表現出來的那些東西,那些東西是被你內容引導出來的潮流。用戶真正的需求是穩定不變的,但看到用戶真正需求的人越來越少。
04
“3+10”的消費人群市場
當你不知道做什么是對的時候,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行了:滿足用戶的需求。這是所有生意的基本出發點,做這件事情一定是對的。
我們今天的市場分成了這么一個市場—“3+10”。3億人的高端市場,考慮調性、健康、圈層、科技等等;10億人是普通人群市場,考慮的是極致性價比、極致供應鏈、極致服務等等。
但是這樣會兩極分化,中間那個層次在變化,過去我們把中間那個層次叫“中產”,今天發現不是,中間那個層次可以暫時用“新中產”這個詞來替代,但它不是一個階層的概念。它是什么?是兩頭的人都可以匯聚到中間去,它是個不確定的概念,因為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有多面性的。
當我們把不同平臺的數據合到一起的時候,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同一個人在A平臺表現的是斤斤計較,但在B平臺表現的是極致奢侈消費。原因可能有兩種:第一,這個人就是分裂的;第二,平臺本身數據存在誤導性。因為平臺的標簽是根據關聯推薦帶來的結果,這個人可能只把A平臺當作買便宜貨的,把B平臺當作偶爾來奢侈一下的,他并沒有把這個平臺當作全部。
今天的消費者就是這樣,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消費者本身時,就會發現這樣一種多面性甚至“數字游牧”。“數字游牧”是指工作方式和消費方式像游牧部落一樣,沒有一個確定性。今天這里熱門,大家都聚在這里,就像放牧一樣,把這里的草吃光就走了,以后再也不來了。今天我們很多的網紅產品都是,一旦把這個熱點消耗空就不會再來了,很難有長期性。對企業而言,這種游牧性帶來的壓力非常大。
05
未來創業,需要什么能力?
關于未來的創業機會,我有幾個自己的研究觀點。
第一,我們考慮的是數據的能力。對于企業來講,一定要做到數據貫穿,也就是建立統一的數據準繩。
既然在講數字化,我們企業的經營肯定是以數據為導向,不管你是在做初創性企業,還是在大企業里,即使電子商務占的比重不高,我也建議一定要建立一個以電子商務為準繩的公司的全部數據體系,所有部門要為電子商務而服務。
很多老板不理解,明明電子商務占比可能10%都不到,為什么要所有部門為電子商務而服務?因為電子商務是最重要的數字化轉型的抓手,既然是抓手,即使它和業務沒有關系,你也可以借助這樣一個切入點把全公司的業務體系重新做梳理。如果一個公司沒有辦法支撐電子商務的發展,那這家公司一定不是數字化轉型的企業。
如果一家企業的電子商務部門是外包的,和他們之間是簡單的結算關系,甚至很多老板抱怨電子商務部門難管,所以把它變成結算的,那么這家企業永遠沒有未來,因為根本沒有辦法支撐電子商務的發展。
今天數字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是一個電子商務平臺,還要有全流程全域的概念,如果連電子商務都無法處理好,這些數字化的東西你怎么能支撐?用什么部門支撐?以及支撐的管理部門業績、績效怎么計算?這都是今天擺在企業面前的難題。
第二,能力提升。我們既要懂得生意,又要懂得算法,兩個兼而有之。
第三,流程再造和重塑。關于流程再造,要將人員經驗抽象化為算法規則,打造數據驅動的精益運營能力。能力這么強,是為了保持長期的價格力,而保持長期的價格力,就能把這種價值讓渡給消費者,從而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賺來的錢不是先給老板自己,而是先讓渡給員工,尤其是從事品牌和電商的員工,要從創新里首先獲得它所帶來的溢價,其次分享給整個供應鏈和整個用戶流程。
我們整體的業態環境在變化,今天我們能夠成為新業態的主體,比如說,除了傳統的平臺和電商服務商、買手公司、代運營公司以外,今天的SaaS工具、大數據算法、心理研發測試、內容營銷、線上線下試錯以及私域管理公司等,在我們整個電商業態里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正在結成一個更廣泛的合作關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