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零售服務業的危與機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轉眼間,2023即將收官,這一年不僅之于零售服務業、之于我國各行各業都過于跌宕起伏、波譎云詭,起初皆以為這將是爆發之年,畢竟憋了3年重回正軌,大概率要“報復性發泄”一下。之后似乎理想照進現實,各項數據迅猛發力,專家紛紛感嘆政府年初預測GDP增長率5%過于保守,形勢似乎一派大好。
可再之后就愈發一言難盡了,就好像近期突遇的冷空氣般,不斷驟降,CPI總是在負增長邊緣游走,通縮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頸上。
所以這一年極為特別,特別精彩,連帶著下一年也被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愈發撲朔迷離。因此不妨借此預測一下2024,私以為2023與2024用危機二字概括足矣。
一、危機的本質
一切皆有因果,果是因的爆發,因是果的目標。以此視角審視“危機”則可發現:因某原因產生危機,而危機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消滅造成危機的原因,當原因被成功消滅,危機即隨之化解、甚至轉危為機;反之則將愈演愈烈,一發而不可收拾。
那么此輪危機的病因是什么?或一切(經濟)危機的病因是什么?我認為是供需失衡。因為供需關系是經濟的本質,經濟危機是為了消滅供需失衡而爆發的,當供需回歸平衡,危機則迎刃而解。
而供需失衡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供大于需,另一種是需大于供。
毫無疑問,當下的問題在于前者,且不僅是大于,而是遠遠大于。而這又會引出另一個問題:為什么突然就“供過于求”了?私以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量變引發了質變,一種是之前的“平衡”其實是假象,即“創造了大量偽需求”所致,但這些被創造的需求其實是可有可無的,如今這些非必要的需求因某些原因(如經濟大環境)而失效,故供需就突然且愈發出現嚴重失衡。
理解到這一層也就明白此輪危機何時才會真正結束?那就是重回“供需平衡”之時;該怎么做?需要擠掉被創造出來的、非必要的需求與供應,讓供需重回合理。而對于那些“被創作出來的、非必要的需求”,經濟學也給了它們一個名字叫泡沫。
綜上,邏輯形成了閉環,一切經濟危機因泡沫而生,目的是為了擠掉泡沫,當擠掉了泡沫危機就結束了。故而擠掉泡沫是結束危機的關鍵,越早擠完泡沫、危機就會越快解除。
二、危機視角下的零售服務業
以危機本質的視角審視當下我國零售服務業則尤為一目了然:
由于之前地產業不計后果的高歌猛進、拼命擴規模、搞多元化,結果商業地產迎來井噴,原來那些1公里范圍內多少人口、多大體量、幾家競品等的市場鐵律盡皆靠邊站,能開盡開、開不了創造條件也要開…結果造成供應的嚴重超標,最終“甲乙方愈發倒掛”,原因很簡單,乙方(品牌)愈發不夠用了。
一邊項目供應極速幾何式暴增、另一邊需求卻在不斷被蠶食、分化,拋開經濟大環境不談,僅電商分流就已愈演愈烈,傳統電商夠洪水猛獸了,現在又來了更兇猛的直播電商…蛋糕原本就在縮小,結果線上對手吃的更多了,而線下卻是不斷擠入新人在吃,如此供需失衡持續加劇,最終演變成項目越來越多,但內容越發同質(品牌不夠用)。并且乍一看整體尚可,但若拉開細看則會發現絕大多數不達預期、大多數游走在盈虧臨界點、更多是在“偷梁換柱、寅吃卯糧、飲鴆止渴”,還有一些看似因護城河較高而相對穩定,但對未來同樣愈發趨向保守,畢竟現實就擺在那。
所以若以危機本質(泡沫)為論,當下我國零售服務業情況不亞于地產,只是由于零售服務業本身相對長周期特點而有所延遲。但有問題就是有問題,不是還沒“成災”就不存在了,這只要看看前幾年的地產業則可一目了然,該來的必然會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三、“病與藥”
恰如前述“一切經濟危機因泡沫而生,目的是為了擠掉泡沫”的定義,唯有擠掉泡沫,危機方能解除。那之于零售服務業又有哪些推論和方向呢?
平心而論,以目前需求情況及整體經濟大環境而論,不倒閉一批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危機的。且以我所掌握的一些情況來看:當下之所以未現倒閉潮,更多是因為政府在努力,由于商業項目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基礎勞動力)且具較大社會影響,故而一些艱難項目不是不想關,是關不了;可開著就意味著虧損,且規模越來越大,所以最終該來的還是會來,只不過或許會換一種方式接盤。
同質化終將成為“行業毒瘤”。這只要到各項目走一走即可一目了然,除高端項目外,其他各項目的主要區別實質在于“體量”之分,內容愈發大同小異;另一方面,由于最具特色的零售業態被電商蠶食殆盡,故而線下盡皆變為“餐飲+娛樂”雙輪驅動的同質模式。
可餐飲與娛樂本就是最難差異化的業態,故而問題勢必愈演愈烈。當然最受傷的是誰?城市級綜合體,因為附近有越來越多的替代品,誰還跑那么遠呢?
此外,行業將會迎來減員增效、尤其中高層的縮編或將迎來高潮。大環境如此,各體系主題皆不由轉為“維穩”二字:要么穩業績(利潤)、要么穩生存(不倒閉)。而維穩只有“開源、節流”兩條路,“開源”不必多想,尤其隨著“甲乙方倒掛”愈演愈烈,品牌方相對項目方將愈發強勢,如此則從品牌身上“要效益”不好搞了、甚至還得不斷“收縮”。
那就只能在“節流”方面努力了,而人力成本又是最大成本所在,故而減員(企業多稱之為“增效”)勢將愈演愈烈;且由于減一個中高層所節成本相當于減數個、乃至數十個基層員工之和,故而越往上走越高危,有時被減不是你不行,而是有了更低成本的可替代而已。
減員是減員,但事還得干,故而人均工作量不斷加碼幾乎板上釘釘,且或將引發技術升級浪潮,通過諸如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高效替代。預計首當其沖的是營運(主要為上傳下達等事務性工作、可替代性較強)、其次是財務(系統化可替代性最強);所以此輪危機極可能拉開行業技術(效率)革命序幕,也算一種“因禍得福”。
預計那些為“消費升級”而生,創造出大量非必要需求的業態或品牌將迎來嚴重挑戰。因為危機正是沖著它們來的,當這些華而不實的偽需求對應的供應被消滅了,供需就才會重回合理。
四、未來機會在哪?
若“危機的本質”定義準確,那么未來何去何從及機會在哪也幾乎呼之欲出。
一二線城市的主題是“擠泡沫”,故而其機會主要在于“一鯨落而萬物生”,即“倒下巨頭賤賣的優質資產”。真正龐大的機會在“低線城市”,具體的說,在那些人口基數尚可,但卻仍處于“百貨時代”的低線城市。這只要粗略看看那些低線城市的第一座mall的經營狀況便知,那種玩法在一二線城市根本連生存都成問題,可在那些尚處于百貨時代的低線城市卻是跨代際的引領,遙遙領先,怎能不火?
既然勢必要倒下一批才能真正解除危機,那么如若已然陷入虧損則切勿再抱過多僥幸心理,止損就是盈利,快刀斬亂麻就是機會。
直播已然大勢所趨,那就更應順勢而為:摸索匹配實體商業的直播模式,這點只要想想“東方甄選”即可,都是直播賣貨,為何新東方未占先機卻能成功異軍突起?因為有特色,且特色符合其大眾認知。那么實體為何不行?必然也有辦法,只是當下尚未找對方向,或沒下決心去找。
雖然壓力山大,但別總想著從員工與品牌身上摳利潤,他們已經夠不易了,越是此時反倒越能激發各方的感恩之心。所以不妨看看稻盛和夫先生在經濟危機時是怎么做的,這其實也是為何如今都在自發學“胖東來”,條件具備,大勢所趨。
需求回歸合理,即以剛需為主,故剛需領域機會愈大,危機總是一體兩面,別只盯著一面,因為某一面明顯而畏首畏尾,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一陰一陽之謂道”且“二者能量相當”,那么危有多大、機就有多大,這時反而更有可能倒逼出“猶如mall之于百貨那般革命性產品”,只要先人一步,那么只要回看當年mall對百貨是如何“秋風掃落葉般狂掃”即可知道機遇如何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