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新零售”概念引發行業大討論,作為網絡零售形態和傳統零售形態的代表,阿里和萬達各自代表的新模式也成為焦點,那么到底是網絡零售與線下零售業態融合更好,還是以傳統零售為根本,借助互聯網為工具改造現有模式更適合零售業的發展呢?
哪種新零售模式配型成功率最高?三點分析見真章
首先,影響零售市場變革的消費市場正在升級為3.0時代。最早,消費市場依賴線下門店實現購買行為,滿足的主要是生活需要;隨著網絡科技和物流的發展,網絡購物成為主流購物場景,便捷、低價為消費者帶來了足不出戶享用“一切”的購買體驗;但是,需求不是永恒不變的,當低價吸引不再,消費者開始注重品質享受,場景體驗和更豐富的購買方式更受青睞,線下零售市場的優勢會再次顯現,在這個環境下的網絡購物會顯得略加蒼白。
其次,從零售市場格局來看,大部分零售企業根基都在線下,只不過,這些年網絡購物占據主流渠道,為了迎合消費者購物習慣,諸多零售企業都極為關注線上業務的發展,但這并不能代表簡單的將線上渠道與線下業務融合就能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迭代創新,很多科技產品更適合線下作為工具使用,那么,要真正改變零售業,激發最大優勢,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就得從根基入手,將互聯網作為升級傳統運營管理模式的工具,而不僅僅是銷售渠道。
再次,從阿里和萬達的“身世”來看,一個是深諳互聯網套路的巨頭,一個則是能把握傳統零售“痛點”的商界巨擎。如果站在零售業“血緣關系”上看,萬達是嫡出,飛凡的成立初衷就是為了實體能夠快速且良性的進入互聯網轉型,顯得更有誠意;而再來看阿里,一向善于公關的馬云,在近期公開發言中提出阿里要拋棄電子商務,認為零售業真正的市場是線上線下和物流的結合,怎么聽都感覺是想給傳統零售商洗腦,以便阿里業務更快滲透進線下市場。
綜上分析,零售業的新形態應該是以線下零售為基礎,借助互聯網工具,將自身場景優勢進行豐富和升級,優化運營和服務系統,并以平臺化思維進行整合營銷的“+互聯網”生態。
這種新形態已然形成 引領者并非阿里
線上與線下打通的新零售毋庸置疑是行業發展的主流方向,不過,這次馬云并沒有站在行業的前沿,因為擁有龐大線下零售資源和網絡的萬達早已以開放、共享的平臺化思維開始了零售業的轉型實踐。萬達飛凡自成立以來一直在探索新零售時代的商業模式,當前他們已經幫助綠地集團、步步高集團、歐亞集團、紅星商業集團以及萬達廣場等在內的6000個商業項目、50000家商戶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打通,注冊會員總數超過了1.8億,其中活躍用戶數達到了將近8000萬。這樣的發展速度給阿里并沒有留下多少空間。
飛凡模式之所以得到了實體零售企業的支持并迅速站隊,筆者分析,除了萬達在實體零售強大的號召力外,更重要的是切中了零售業的痛點。
痛點1:場景同質化。消費體驗的升級主要是對場景體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飛凡模式對實體零售最直接的改造就是線下場景的升級。目前,用戶可以在飛凡商業聯盟旗下的購物中心、百貨超市等流暢體驗停車、找店、排隊、支付等智慧化升級的服務,未來還能借助虛擬試衣鏡、智慧櫥窗、智能儲物柜等更多智能設備體驗從線上到線下更便捷的信息服務和購物過程。
痛點2:營銷同質化。傳統零售的營銷手段有“兩大一小”的特點,大字報、大喇叭和小傳單。這些手段盡管有效但相比電商的造節缺少了點時尚感和活力,而飛凡模式很好的將互聯網營銷與傳統零售的營銷模式相結合,創造了線上平臺統一活動與線下互動定制化營銷相得益彰的個性化營銷活動,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今年的618期間,飛凡商業聯盟共吸客5億,線上線下累計實現銷售額達120億元,就可以強有力的證明了這一營銷模式的成功,而即將到來的雙11,飛凡商業聯盟更是聯手6000個商業項目和5萬多個品牌商開展更大規模的線上線下新營銷活動,筆者認為,會再次創造實體銷售神話。
痛點3:運營系統亟待升級;ヂ摼W時代下,傳統實體的思維和模式都會成為零售業發展的阻力,因此,飛凡提供全套互聯網解決方案包括了實體零售的軟硬件:飛凡先進的會員、營銷、積分等服務管理系統和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優化形成的新型運營模式都會向實體企業全面輸入。這種服務解決了單個實體企業投入大量轉型成本卻事倍功半的風險,也為實體企業注入了互聯網基因。
可以看出,飛凡模式的發展已經在實體零售開始了深耕和實踐,而我們看到,阿里在線下零售的布局,除了銀泰商業和蘇寧,以及阿里影業等幾個實體企業外,近些年成績寥寥,就算公開表示未來阿里零售業發展重心會是線上線下結合,但如今除飛凡商業聯盟外的實體零售還有多少蛋糕能分給阿里呢?
也許純粹的電子商務在不久的將來會消失,而傳統運營模式的線下門店也正在逐漸被淘汰,以飛凡模式為代表的新零售商業模式,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實體商業進行全面轉型升級,開創全新的零售業時代,推動著智能化、數據化、零庫存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零售業態向前大步邁進。
(作者:劉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