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地理位置就決定了武漢人更容易,更方便接受新事物。
武漢進口商品這一塊目前還沒有哪家企業做的特別大。中百底子厚,可以快速鋪開。比其他小企業還是占優勢一些。
主要看商品和價格了,如果真能價比京東之流,我覺得前景確實很可觀。中百轉型還蠻期待的,畢竟是武漢自己的企業。
-
服務的第一要素就是“主動性”沒有主動的服務意思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更談不上“思考性”把工作做嚴謹扎實,避免出現商品準備上的疏漏。出現問題應該積極解決,給顧客提供方便,滿懷感恩之情,這才是經營的宗旨!現在實體經濟生意不好做,真的不好做嗎?經營者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的管理和服務制約了發展。
-
線下生意難做其實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產強大的吸血能力。顧客被網商搶走,租金每年水漲船高,零售業的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變形,光靠提高管理是解決不了面臨的戰略威脅。
-
臺灣便利店的增值服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來自政府職能部門,一類來自金融機構。國內要打通這兩個環節的難度有多高?? 只能呵呵!
-
商業生意蕭條,總需求下降是的主要原因,總供給過剩是次要原因,經過一番洗禮,能夠生存下來的應該都是強者。
-
因為工作關系,我跟厲玲的父母很熟,后來下海碰巧接觸過百貨企業,得到過厲玲的幫助指導。記得她父親厲德馨同志有一次很直接地對我講,厲玲那套百貨經驗是她獨創的,你恐怕學不了。當時還有點不相信。《厲玲半月談》開辦幾期,仔細琢磨厲玲的創業經驗,回味厲老當年講得話,很真是有道理。厲玲不是商業科班出身,她的百貨經驗如此專業,源于她的敬業精神。這個女人,雷厲風行像其父,注重細節像其母,傳承父母優點于己身,成功是有道理的。不服氣不行。
-
自有品牌產品不足五分之一,其它商品價格與內資超市沒有競爭力,會員費上升,軟服務卻沒跟上也是瞎掰。反正,我不再續會員費了。
-
個人感覺太多的資本進入到實體經濟,用心做實體經營的少了,為什么目前國家提倡大匠精神;但從另外一面來看,現在國內的零售的規模合并的確正在進行,也是零售后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
西安東大街立豐百盛購物廣場,我在東大街百盛當保潔干了快8年了,和百盛每個圓工都有很深的感情,真舍不得百盛關店門,我08年5月9日入職,一直干到2016年2月底辭職,心里很難受,多么希望百盛生意好起來。
-
大多數百貨店只是平臺企業,其實就是變像收租,沒有對商品的定價權,現階段商業地產價格出樣高位,人工成品處于高位,這些都轉架在供應商頭上,適問供應商東西價格會不賣高嗎?做了全渠道又怎么樣?沒多大效果的。
-
恩,自己思考自己做什么。如果做,不是跟風。不做,也不是逆風。企業面臨的還是各自特殊的環境,需要適合自己的方式。
-
開口閉口全渠、O2O、自營、買手、自創品牌的多是一些網絡寫手,真正落地的企業自然會權衡輕重,有的沒必要去做,有的沒必要立刻投入大量精力,所謂“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網絡上人人都說的東西并非一定是企業可行之路,做企業的還需要慎思明辨,篤行才能致遠。
-
學習了!的確,目前三四線城市仍舊是百貨和傳統街區為主導的零售市場;事實上三四線城市的非城區購物中心往往成功率不高,受人口數量,流動方向,消費習慣等影響十分明顯;相比而言百貨更能夠引導零售市場的升級和變革!
-
要突出這份愛,有能力就做,做最好的自己,不要去比較。有做一個店的能力就做一個店,有做兩個店的能力就做兩個店。
很棒。
-
老黃說得好 ,行業的標桿。但傳統超市,在發力電商的前提下,把握實體與電商平臺的利益平衡,利益占比,利益貢獻率方面,要尺寸方一,在傳統超市,轉型升級過程中的,變革求新路上,結合現實消費者,消費人群,要有一個更好的更新換代的經營模式,提升自身水平這一點,不能放松。“活到老,學到老”。為大潤發點贊!